• 特色医疗
  • 发挥中医优势 共抗新肺疫情

    总结抗疫经验 推进中医发展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每天心里沉甸甸的。牵挂着武汉重灾区的抗疫进展,关注着前线中医人的付出与收获,也关心着中医药事业的前途与命运。这里谈些感想,抛砖引玉,希望能为中医的传承创新发展增砖添瓦。

    一、证候特点和中医命名

    (一)证候特点

    据前线观察报道,新冠肺炎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眼痛、肌痛、乏力,重症病例常伴有呼吸困难、纳呆、腹泻等。其特点为:①多数有发热。但大多身热不扬,不伴有恶寒,无壮热或烦热,也有部分病例不发热;②干咳,痰少,咽喉不利;③乏力、倦怠、慵懒之态明显;④多伴有肠胃症状,纳差,甚至出现恶心、大便溏泻等;⑤口干,口苦,不欲饮;⑥舌质多暗或边尖稍红,80%的舌苔表现为厚腻。

    从证候描述来看,伤寒特征不明显,应该属于温病。我们知道,典型伤寒早期有太阳表证,恶寒明显而持久。这次疫病多没有明显恶寒,表证特点不突出。所以说新冠肺炎大部分属于温病范畴,而且湿特点明显,身热不扬,胸脘痞闷,头身困重属于温病中的湿温。当然,也有部分患者有明显的风寒表证特点,应该按伤寒辨治,不可一概而论。

    (二)中医命名

    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中医辨治新冠肺炎,首先要明确中医病名诊断。怎样命名呢?要根据病因病机特点来命名。本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属于外感病疫病范畴。其病变部位主要在肺,不仅CT显示80%患者有肺部炎症,临床表现咳嗽、气喘也反映了肺主气、司呼吸功能受损。痰湿热毒瘀结于肺是新冠肺炎的基本病因病机,可命名为肺疫,即《黄帝内经》中所说的金疫。如果想进一步与非典等传染病相区别,可以更具体明确为“新肺疫”。

    二、从正局到变局的演变

    薛生白在《湿热病篇》自注中说:“湿热证属阳明太阴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病在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病在二经之里者每兼厥阴风木。”这就是湿温的正局与变局。正局病变主要在卫气,变局病变主要在营血。

    (一)正局卫气病证

    疫毒犯肺以后,自上而下顺传脾胃肠。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肃降直接影响胃肠通降。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外邪犯肺,肺失宣肃,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继表证之后,往往会有明显咳嗽气急、胸脘痞闷、腹泻或便秘等呼吸道、消化道症状。临床上虽有湿热多少之别,但以卫气病变为主,多病情不重,属于正局,预后较好。如果得到及时有效治疗会较快恢复痊愈,不至向变局发展。

    (二)变局营血病证

    外邪犯肺以后,如果病邪较重,或正气素虚,就会发生逆传心包。自下而上累及肾肝心,损伤营血。热陷营血则持续高热,或身热夜甚;浊热扰心则神昏谵语;瘀阻血脉、迫血妄行则发斑;肾气衰败则少尿、无尿;引动肝风则抽搐;闭阻气机则厥逆。这就是薛生白所谓变局,可见于新冠肺炎的重型和危重型,出现多器官损伤甚至衰竭,需要中西医协作共同救治。

    三、治疗经验与预防措施

    (一)治疗经验

    国家卫健委推荐的“清肺排毒汤”作为治疗新冠肺炎的基本方用于轻型、普通型和部分重型新冠肺炎有可靠疗效,临床有效率在90%以上。《伤寒论》示人服后当饮暖水以助发汗,使邪从汗解,诊疗方案强调如有条件,每次服完药可加服大米汤半碗,舌干津液亏虚者可多服至一碗李士懋老师的辅汗三法更为周详。

    另外,在治疗中还要注意患者情志的调理。中医认为,肺气受伤,郁滞不畅或虚损不足,会导致意志消沉,悲观失望,精神低迷,兴奋不起来。不仅悲伤肺,而且肺生悲,情志与脏腑功能相互影响。这时候我们可用“以情制情”的方法,喜胜悲。帮助患者树立必胜信心,鼓足斗志,振作精神,战胜悲观情绪。这样可以提高肺脏免疫功能、气体交换功能、代谢功能和协助循环功能,有利于新冠肺炎的康复。

    当然,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即使重症甚至危重症也有希望经过积极救治进入恢复期。恢复期患者以邪去正衰为特点,多表现为肺脾气虚或气阴两虚。善后调理是中医的长项。我认为,中医在这次肺炎疫情的防控中应该占住两头抢中间。所谓占住两头是疫病早期的防治和后期的康复。抢中间是积极参与疫病重症和危重症的抢救。

    (二)预防措施

    对于新冠肺炎早期治疗,我们可以使用清肺解毒汤等方剂有效应对。那么,是否可以在发病以前适当预防呢?不但可以,而且应该。这正是中医治未病的先进理念,也是中央要求的防治关口前移。

    据说,在这次武汉抗疫过程中,不仅中医药口服普遍使用,针刺、艾灸、耳穴压豆、刮痧、足浴,甚至太极拳、八段锦也排上了用场,用于预防的则有香囊佩戴、燃艾烟熏等措施。难道这些法都能抗病毒吗?不是,目的在于调畅人体气机,使自身免疫功能发挥最大化。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中医科 王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