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天地

太行新愚公”李保国:把财富带给山区百姓

  新华社石家庄2月7日电(记者 王昆)朴素的衣裳,稀疏的头发,黝黑的皮肤,长满茧子的双手——58岁的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像个地道农民。

  30多年来,他一头扎进太行山,每年在山里“务农”超过200天,推广了36项标准化实用技术,累计增加农业产值超过35亿元,纯增收28.5亿元,在贫瘠山沟里带领10万群众脱贫奔小康,被人们誉为“太行新愚公”。

  让荒山秃岭披绿衣

  1981年,李保国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上班仅十多天,他就响应学校号召,扎进太行山搞起山区开发研究。

  当时的太行山,水旱灾害频繁,交通不便,三分之二的地区人均收入不足50元,十分贫困。李保国跟课题组的同事们选择了极度贫困的河北省邢台县前南峪村作为开发试点,跟石头山“较起了劲儿”。

  前南峪村的山具有太行山的普遍特点:土层薄、不涵水,土壤瘠薄、有机质少,再加上干旱少雨,基本上年年种树不见树,年年造林不见林。为摸清当地山区的“脾气秉性”,晚上他挑灯夜读,分析数据,为解决种树难题,他起早贪黑,跑遍山上的沟沟坎坎。

  终于,李保国寻求出破解之道:“聚集土壤,聚集径流”,让前南裕的山土厚了、水多了,树木栽植成活率从原来的10%一跃达到了90%。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治理,前南峪的沟沟壑壑“洋槐头、果树腰”,变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

  如今,邢台市西部140万亩荒山披上了绿装。李保国因此荣获全国绿化奖章、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河北省特等劳动模范等称号。但他说:“为太行山生态环境改善出了一份力,是我最高兴的。”

  把财富带给山区百姓

  李保国并没有满足获得的荣誉,他说:“仅能长树是不够的,还要找到适合山区特点的栽种技术,把财富带给山区百姓。”

  1996年,李保国跟随河北农大科技救灾团来到邢台市内丘县岗底村。大洪水刚刚冲毁了村里的250多亩耕地。很快,李保国为村子做出致富规划:一是人均2亩苹果,平均收入2万元;二是人均发展板栗5亩,平均收入5000元;三是人均2只小尾寒羊,平均收入3000元。

  蓝图画好了,但实施起来却并不顺利。李保国向村民推广苹果套袋技术,这项新技术当时在河北省尚无先例。“苹果不见光还能长?”面对村民的疑虑,李保国拿出5万多元科研经费买来纸袋,手把手教村民套袋。秋天到了,套袋苹果长得又大又红,5两到6两的每个卖10元,8两以上的每个卖50元,最高的卖到了100元。而没套袋的苹果还是卖不上价钱。这下,村民服了。

  从套袋、去袋、转果,到摘叶、铺反光膜、施肥,李保国独创了128道苹果生产管理工序,并印成“明白纸”,让村民像工人生产标准件一样生产苹果。当地注册的“富岗苹果”获得全国驰名商标。

  30多年来,李保国示范推广了36项标准化实用技术,应用面积1826万亩,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亿元,纯增收28.5亿元,许多世世代代在荒山上“刨食”的农民甩掉了“穷帽”。

  把农民变成“我”

  深冬的太行山,一场大雪刚刚飘过。在邢台县前南峪村,裹着厚棉衣的李保国像往常一样来到苹果园里,村民急切地围上来,“李老师快给我们讲讲吧,冬季的苹果咋管理!”

  “‘去掉直立条,不留扇子面’。像这棵树,凡是往上长、往起抬的枝,超过40厘米一概不要。现在不舍得剪,以后就会长成大锅盖,影响采光……”李保国撮撮冻僵的手,一手持剪,一手拿锯,手起枝落,动作娴熟。通俗易懂的大白话,让围在他身旁的村民纷纷点头。

  “作为一个林业专家,一定要了解农民,给他们实用、适用的知识。”李保国说,农民最相信眼见为实。要让农民把技术落实到位,必须先做给他们看,再带着他们干。

  多年来,李保国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许多果农都成为“技术把式”。经他直接帮扶的村庄已达到三四十个,间接带动发展起来的村庄百余个。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难点在山区;扶贫攻坚,科学技术是杠杆。”年近花甲的李保国说,这辈子最过瘾的一件事,就是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共同致富奔小康。

[关闭]

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
举报电话:2279686
举报邮箱:fseyjc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