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5日由医务科和检验科共同组织举办了“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培训,培训重点讲解了国家卫生部发布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就如何贯彻落实该办法及结合本院实际制定的“临床用血申请制度”、“临床用血评估及用血效果评价制度”、“科室和医师临床用血评价及公示制度”、“临床用血保障措施和应急外理预案”、“科学合理用血与输血法规知识”等进行了培训,参加培训约有200多人,整个培训过程秩序良好,学员听课专心致志、认真记录,教学效果满意。
一、能严格执行临床用血申请制度
医生能熟练掌握并运用“临床用血申请制度”,对于平诊患者能根据用血量多少按专业技术职务分级申请并按要求审核、签字;对同一患者24小时内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ml,能及时主动填写《临床大量用血审批表》,并报输血科、医务科批准。对抢救紧急情况大量用血超过1600ml时,用血后能在规定的2天内补办临床大量用血审批手续,既抓住了对急救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又使输血治疗合理合法化。
二、重视临床用血评估
1.严格输血前评估 合理使用血制品
为节约血源,医生能规范输血前评估,在输血前先检测血常规、凝血四项、D-二聚体等,根据检验结果结合临床出血情况及其他症状,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进行用血申请,做到缺什么补什么,一次足量输注,达到预期输血效果。
2.及时输血后评估 掌握输血效果
在紧张抢救出血急症病人中,医生熟练、冷静、思路清淅。在输注悬浮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单采血小板、冷沉淀后,在熟练有序地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同时,及时申请检验血常规、凝血四项、D-二聚体、血气等项目,根据RBC、Hb、PTC、PT:、APTT、FIB、TT、D-二聚体等结果,评估输血治疗效果,同时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既达到止血效果又避免增加患者其它脏器负担。
三、充分发挥用血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作用
在一次出血急救中,输血管理委员会立即召集医务科、输血科、麻醉科、各相关临床医生会诊,同时启动临床紧急用血预案,调整择期手术并指出术中要采取其他止血和血液保护措施,把有限的血产品使用到最需要的患者身上,全力以赴抢救急重病人,并制定科学合理的输血治疗方案,输注后评估患者止血良好,RBC、Hb、PTC、PT、APTT、FIB、TT1、D-二聚体等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
时间就是生命,科学规范操作是救命的前提。只有规范输血前、中、后操作技术,才能准确评估临床用血指征、制定科学合理的用血方案及评估用血后疗效,同时也为明确诊治提供可靠的依据,在生与死的较量中,全院各级工作人员进行了一次专题培训后的真实场景演练,也反映了医院团队的合作精神和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
(检验科 李妤蓉)